
拍下神剧发朋友圈
《蒋公的面子》演出
原标题:话剧《蒋公的面子》扬城首演 为何火遍全国?直面人的困惑
记者 车林 摄影 张卓君
一段南京大学校园内广为流传的轶事,被一名90后大三女生改编成话剧《蒋公的面子》。该剧已演出逾260场,创造了校园戏剧演出奇迹。昨晚,话剧《蒋公的面子》在扬州京杭之心会议中心首演,现场座无虚席。两个小时的演出,观众笑声不断。不少观众表示,笑过之后,回味无穷,不愧是口碑神剧。
故事讲了什么?
一个“饭局”引发的思考
昨晚7:30,话剧《蒋公的面子》在扬州京杭之心会议中心首演。漆黑的舞台被暗淡的灯光缓缓照亮,简洁的舞台上摆放着一桌三椅。“传说”中的3位中文系教授成了《蒋公的面子》里的夏小山、时任道、卞从周,他们都接到了中央大学校长蒋介石的请柬。
剧中的3个人物,性格特点鲜明。时任道思想进步,追求民主自由和学术独立,学生上街呼吁抗日被打死,他斥蒋介石为独裁者,但他又有求于老蒋,想通过蒋介石保住他在桂林的藏书。于是,他想到了让别人去赴宴。夏小山是一个看似中立实则骑墙的代表,极爱美食和麻将,听说宴会上将有一道老字号的火腿烧豆腐,因而心驰神往。卞从周则是与体制合作的知识分子的代表,接到蒋公的请柬后,他竭力主张并力图说服两位同侪同去赴宴。
长达两个小时的演出里,3位教授坚守各自立场、跨越时空的一幕幕唇枪舌剑,入木三分地刻画了3位教授的“面子纠结”,揭开了知识分子的“里子”,将人性的荒谬展现得淋漓尽致。
观众评价如何?
“神剧”真的名不虚传
昨晚,能够容纳1000多人的京杭之心会议中心,上座率达到九成以上,扬城观众可是给足了“面子”。记者看到,其中既有慕名而来的粉丝,也不乏全家总动员,可见这出爆红校史剧有着老少通杀的魅力。
记者了解到,本次演出专门设置了文化惠民的公益票,青麦坊与广陵区文广新局、湾头文化站互动,分发了200多张公益票;与助学公益组织“麦田计划”扬州分社合作,免费请30位义工看戏,给常年为贫困地区孩子忙碌的义工送上文化大餐,充分体现了戏剧让城市更温暖。
演出过程中,观众每隔几分钟都会发出大笑,更不时鼓掌。直至离场,观众都在不时讨论剧中的场景对白。“想看看这部‘神剧’究竟有多‘神’?真的名不虚传。一台文绉绉的话剧,场景虽小故事不小,不得不佩服90后编剧的文学功底和历史功底,这样的戏剧在当代十分难得!”市民翟峰表示。
记者注意到,这部话剧在微信微博上引发了热议,一位网友将其称作“一份精致的文化大餐”:“感动剧中人物的那份执著与人文情怀。”另一位网友表示,个性夺目,语言犀利,把文学性与戏剧性融成一体,很棒。
【本报专访】
编剧温方伊:
找回了戏剧的“面子”
2011年秋,90后大三女生温方伊拿着吕效平老师给的学年论文题目“蒋公的面子”,开始了准备工作。在做了大量研究功课、学习了《哥本哈根》《艺术》等名剧的技法之后,次年开学不久,温方伊交上剧本初稿。经修改,该剧在南大校庆期间上演,一炮走红,引起各方关注。
《蒋公的面子》为何能火遍全国?谦虚的温方伊归结于主创团队的齐心协力和大环境的主推。“也许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成就了《蒋公的面子》。”温方伊说,《蒋公的面子》这种题材的话剧在当代比较少见,正好赶上中国当代戏剧的一个转折点,很多关于这部作品的声音,期待中国能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从《蒋公的面子》开始排演到部分全国巡演,温方伊在剧中出演近30场的“时太太”一角。温方伊终究辞去了演员的职务,安心回到课堂读书。目前,温方伊还在南大攻读戏剧专业的博士。
导演吕效平:
“面子”直面人的困惑
《蒋公的面子》为何能火遍全国?在昨晚演出前,本报记者专访该剧导演、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戏剧影视艺术系主任吕效平。他认为,从在南京大学的校园演出开始,“面子”走红靠的不是宣传推广,而是观众之间的口口相传,从最开始的同学、同事之间的推荐,到后来在网络上形成口碑。
“面子”的魅力到底在哪里?吕效平说,3位教授和蒋介石的往事,说到底不过是南京大学的家事,让更多南大以外的观众产生兴趣,是因为“面子”写出了时代的困惑,人的困惑。“这部作品回归到艺术本来的模样,它摸到时代的脉搏,写出了人心里非常焦虑的东西,给观众提供了一个可以平等交流的平台,所以这个戏才有市场。”
责任编辑:陈书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