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真正的书法家,从来不是一种职业!
www.zg-xbwh.com   2017-11-10 14:48:35   浏览次数:

 

▲ 被拍出了1207.5万元的茅盾手稿局部

▲ 茅盾

       茅盾在1913年的这个时候走进北大。正是当时报考北大的一件小事,成就了他和书法的不解之缘。

▲ 1919年在上海半淞园

       当时,他报考了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发挥不错的少年茅盾,满心欢喜地回家等捷报,想不到发榜时竟没有沈德鸿的名字,茅盾失望至极!

▲ 1922年商务印书馆时期的茅盾

       之后,一直为落榜而懊悔不已的矛盾,却意外地收到了北大寄来的入学通知,有趣的是通知书上写的是沈德鸣三个字。

       茅盾报到时一查,发现自己在填报名单时,书写潦草,把“鸿”字写得像个“鸣”字了。

▲ 茅盾给巴金的信

       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就像网上流行的笑话一样,明明是“楚中天”的名字,却被念作了“林蛋大”!这件事放一般人身上,也就当做有惊无险的一件平常事。

       可到了要强的茅盾这里,他觉得是端正自己对书法态度的机会,自此以后,他写字一笔一划,端端正正,从不草率,直至80多岁高龄,写回忆录,还用毛笔正楷书写,字迹清楚俊秀。

▲ 茅盾行书西江月

▲ 茅盾书法

       茅盾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书法家,如同碑派陆维钊先生在最负盛名时,一再惋惜地自评:“想不到最后落得个书画家的下场。”

▲ 茅盾在文学研究会成立时的照片

       不仅陆维钊,朱熹、马一浮也是一样,说他书法家,会气死他们的。其实,中国古代从来没有职业书法家,书法和文学是并行其道的两架马车。就像陆维钊所说,如果一开始就要我当书法家,这个就很小很小了,末流了!

▲ 茅盾书法

       茅盾写字是为实用,并不当作是艺术创作,对笔墨纸砚不考究。谈及自己书法,他曾说“不成什么体,瘦金看过,未学,少年时曾临董美人碑,后来乱写。”

▲ 茅盾《动摇》手稿第76页

▲ 老年茅盾

       作为新中国第一任文化部长的茅盾,在“文革”岁月中,茅盾在1970年已是75岁的高龄,仍一直关切孙辈的学习和生活,可是正值“文革”,孙辈失学。茅盾便亲自上阵,自编教材并亲自讲授并执笔教孙辈写字。

       茅盾在暮年还能手执毛笔编写这么一本宏大的教本,着实令人感叹不已!茅盾坚持的这种“文革地下教育”,就都是维系中国文化命脉的行为。

▲ 茅盾《子夜》手稿,最初以《夕阳》为名

       之所以如此重视文化教育和书法的传承,缘于茅盾堪称华丽的书法学习之路。

       在北大学习时,曾受到沈尹默、沈坚士等人的直接影响,他的书法在颜柳楷书的临习方面下过不少功夫,对书法史上的行草法帖也多有借鉴。

来源:国民艺术导航

相关热词搜索:书法家 职业

上一篇:观!大师笔下山水画中的短线条皴,是这么形成的
下一篇:刘海粟:绝不能拿艺术品当作商品!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