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湖书法家”到“江湖气”
www.zg-xbwh.com   2017-04-05 17:47:35   浏览次数:

  主持人语

  最近有人建议“放江湖书法家一条生路”。论者自视胸怀宽广,有慈悲情怀,觉得对“江湖书法家”的批评和排斥有不近人情之意。什么是“江湖书法家”?“江湖书法家”的生路是宽是窄、是长是短,何人能有答案?“江湖书法家”的生路是自筑还是别人开凿,又有何人知晓?

  无独有偶,有人又说“书法家应该有点江湖气”。持论者认为书法不能曲高和寡,书法家写字观众识不得就是脱离群众的体现,因此就有了“书法家应该有点江湖气”的主张。其实,这是强调艺术需要通俗易懂、平易近人,万万不能装神弄鬼。这话本意无错。不过细细品来,“放江湖书法家一条生路”“书法家应该有点江湖气”的论调有点滑稽。从字面上看,似乎合情合理;若认真揣摩,其实是伪命题。“江湖书法家”道法无边,神通广大,用不着谁给生路;书法家追求艺术的通俗化,焉能以“江湖气”来概括?

  从“江湖书法家”到“江湖气”,是艺术社会学范畴内的敏感问题,值得探讨的空间很广、很大。

  书道,邪歪走不通

  □胡西淳

  我同几位书法好友见面时常聊书坛逸事,谈的多是新秀砥砺前行、名家启迪思维的事情,当然也聊负面新闻,也谈和书法相关的诡异之事。书坛近年热闹,不时冒出个“书法杂技大师”,不时诞生一项冠名响亮的“书法绝艺”,忽而有人惊世骇俗地以丑字自我标榜,忽而又添了一位什么“抽象体书写第一人”。

  这些人和事,夺人眼球是肯定的,也有一鸣惊人的效果,甚至赢得一批追随者击掌叫好。但这些大师们、绝技发明者、书体创造者的致命点就是他们的字没写好,他们的作品不硬气,摆在那里,怎么端详也不像书法,怎么看也不入流。

  我敬重一位没有手的残疾人。他用脚、用胳膊肘写字,他的学书劲头时时激励健全的人好好写字。可是一个四肢健全的人,用双脚、用鼻孔、用嘴巴写字,有意思吗?况且又写得不好,只为出奇,制造一条新闻而已。友人说得好,那些用身体各种部位书写并表演“书法”的人,其实他真用手写,拼尽全力也写不好。他写不好、写不像,又不肯下功夫,为求虚名,才走邪门歪道。

  众所周知,书法有法度,当然也有书写技巧。但这些技巧无不渗透书家的实践经验,无不是殚精竭虑、苦苦参悟出的书写规律。东汉书法家蔡邕论述运笔规则技巧时说:“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清代周星莲论证书法技巧时讲:“笔锋落纸,势如破竹;分肌劈理,因势利导。要在落笔之先,腾掷而起,飞行绝迹,不粘定纸上讲求生活。笔所未到气已吞,笔所已到气亦不尽。”这些书写经验和技巧都指向书写内涵,都是扎实的书写感受,没有书法以外的花哨招数。

  许多人就是因为正道走不通,才挖空心思琢磨花哨招数,走邪门歪道。这是我和友人的共识。凡是听说谁谁书写什么“一绝”,或谁谁有什么“绝技”,没见作品,我就猜度,又出新花样儿了。每每去看新鲜,几乎回回没有新鲜货色。他们可以称之为“抽象笔墨”,可以叫“现代泼墨”,就是别叫“书法”,因为他们那里没有书意,更没有法度。他们所谓创新的花样儿已经远离了书法。

  感觉偌大的书坛一直不消停,不时有人说书法不是艺术,不时有名家或准名家鼓噪“书法不必临帖”。还有更甚者,干脆将可以写规矩的字,偏偏破规矩写怪诞、写丑陋,写得不像那个字,并以此为荣,以此标榜现代、变革、新潮。

  有人说书法不是艺术,那就让他去说好了。好在他说了不算。书法乃十大国粹之一,其地位也不是哪个人能随意撼动的。所以“书法不是艺术”之论调,不值一驳。至于那些不临帖的画家、文学家,包括名人书家,仔细探究他的“作品”,会清晰地发现他们的风格和共同的“短板”:他们的书写虽然气势逼人,但笔道孱弱;虽然笔画勾勾连连,煞有介事,但属于糊涂乱抹。他们的作品,有墨色,没法度;有胆量,没功力。只要你临过碑帖,一眼就能看出:那是一张自以为是的面孔,一副虚张声势的做派。

  书家的笔墨功夫在书房、在案头,在岁岁浏览名家碑帖,在日日临池书写不辍,而不是四处奔走呼号,不是江湖卖艺般招摇,不是参照杂技用特殊肢体部位书写,更不是靠丑字创立门派。翻看历史典籍,靠着四处鼓噪,靠着杂耍般地书写,靠丑字标榜,有成功成事留名的吗?

  启功先生就对书坛乱象十分不满,曾对自己的学生说:“有位名气不小的‘书法家’,字写得难看,居然到处说字写得越难认越好。”他又说:“这些人文化底子差,还喜欢四处招摇,到处卖弄。”启功先生告诫学生:“书法最终写的是人生的感悟、阅历、文化。学书法,没有诀窍。要说有,三条:临帖,临帖,还是临帖。”

  启功先生说得多好!他为有志于书道的人指出一条光明坦途。所以有志于书道者,别信那些“绝招”“绝技”,要远离虚名浮利。书道没有捷径,还是踏踏实实读书,静下心来研习临摹碑帖,把有限的精力放在扎扎实实、老老实实写字上。实践已经证明,我们更要笃信:在学习书法的道路上,一切邪门歪道都是走不通的。

  正道与江湖

  □李长钰

  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虽非“道士”,然有《道德经》传世。自老子以后,世间便有了“道士”一名。“道士”可释为有道之士,亦可作为修道人之统称。道士之根基不同,道行亦各异,上焉者“无邪”,下焉者“怪力乱神”。“无邪”即正道也。

  书法作为融贯文、史、哲之艺术,在古代便有“书虽小道,亦有可观”之论。小道亦是道,可观必可参。就历史而论,正道是维系传统、探索终极之精神。正道是永久的、真诚的、光明的。两千年来,书法艺术的发展一直遵循正道而蔚为大观。就当下而论,正道是“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是传统与时代的兼容。陈寅恪先生尝说:“诗要具古典、今典,方为好诗。”书法艺术亦如是,既要有古法气韵,又要有时代精神,才算佳作。古法气韵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书法艺术走向全民化的今天,书法群体来自不同领域,群体的复杂性使书法圈内沸腾!有专业,有江湖,有隐士,有狂徒,鼓吹、呐喊,一圈套一圈,形形色色,好不热闹!然而家族越大,分支越多,家谱的意义就越重要。书法这个大家族,传统犹如家谱,传统的意义愈大,正道的品质就愈突出。正道无须去比道术的高低,道行深是修炼出来的,不是角逐出来的。那么,同为书法创作者,谁专业?谁江湖?是看身份呢?还是看艺术精神呢?如果看身份,专业中之江湖人亦为数不少,而江湖之中亦藏有专业之士。江湖与专业的混杂提示我们,以身份来判定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

  如何来看待书法圈内的专业与江湖呢?首先,专业是有了“书法专业”和“书法机构”后的衍生词。古代并无专业,唐初的“楷法遒美”是登仕之要。经生虽以写经为生,但不占书法史之主流。书法史是以士大夫为核心,士大夫的闲情雅趣成就了书法艺术的高贵品质。明代以后的书法作品虽已悬壁待赏,然书法创作依旧是读书之余事,其可观之处恰是出自人文精神。所以从传统意义上讲,书法艺术并无专业与江湖之说。

  江湖与专业只是当代书法界的习惯用语,孰高孰低,有识之士从不去细究。自谋食者指责吃皇粮者,吃皇粮者鄙视自谋食者。其实,自谋食和吃皇粮都与书法艺术无关,书法艺术是用来养心的,而不是用来糊口的。所以凡是把书法艺术和物质需求及身份、名利捆绑在一起者,不需解释,都是江湖,江湖即非正道也。那么,什么是正道呢?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孔子之言,切中肯綮也。

  正道,首先须有健康的艺术人格和纯净的艺术精神,而人格和精神都是在学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对书法创作者而言,第一要义就是创作出感人至深的作品。而创作者在进入境界后所获得的内心愉悦是艺术对创作者的最佳回报。艺术反馈是高品位的精神享受,是局外人所无法得到的。有了这样的精神圣域,还想要什么呢?人生如艺术一样美妙,像自然一样通透,将是何等风光?真正的艺术家喜欢一切从简,因为生活中的减法有益于心性之超脱。譬如陶渊明诗中所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人生意想不到的收获多是来源于无意而为之。所以,古今优秀的书法作品往往是出于有心无意之间,志趣寄诸笔墨,以一颗纯净的心灵去领略千古的博大精深,还会去沾染俗事吗?书法创作一旦步入正道,将是生命的开始。《汤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新是正道之光!

  然而,人间正道多沧桑。当代书法家失于正道的主要原因是艺术精神的匮乏。这不但产生了专业与江湖的分野,还直接导致了当代书风朝向技能化方面发展。当人们把书法创作看作是能事、本领时,实际上已经离书法艺术越来越遥远。钱钟书先生说:“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钱先生是通儒,他的学术研究境界融洽于书法创作境界。但遗憾的是,今天书法圈内的书法艺术已经沦落成为“朝市之显学”。专业与江湖,都表现出一副狂热的面孔而各显神通,犹如螳臂当车、蚍蜉撼树。可悲的是艺术源于自然,不能迎合人愿。

  人与自然的结合,是艺术创作的真谛。艺术家不是炒出来的,也不是赛出来的,更不是闹出来的,而是历练出来的。艺术创作看的是修养,靠的是人格、学识、思想、功夫,体现的是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的是自然而然的境界。艺术风光不是在身份、地位、贫富上选择,而是在艺术心灵之中出现。“千峰顶上一间屋,老僧半间云半间。昨夜云随风雨去, 到头不似老僧闲”,可谓一语道破!

  书法拒绝“江湖气”

  □彭新国

  在不久前由众多书法专业媒体共同举办的2016年度中国书法“风云榜”评选活动中,“抵制江湖与低俗书法之风”被列为唯一的一件年度书法风云榜书法大事件。由此可见,关于“江湖书法”的话题已成为当下书坛讨论的热点。

  虽然抵制“江湖书法”正在成为书法界的共识,但是当下社会上的各种“江湖书法”活动却似乎并没有减少,依然不时在冲击着我们的视觉。因此抵制江湖与低俗书法之路还异常艰辛和遥远,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

  对于“江湖书法”,书坛在历经了一番沸沸扬扬的讨论之后,对其有了普遍一致的认知。但是对于“江湖气”,人们似乎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差。譬如当下就有人把豪迈、朴拙、正大的书风称为“江湖气”,这种说法明显不妥。前些时候,又有人在某专业报刊上撰文,提出书家应有“江湖气”,并指出这个“江湖气”就是“要接人气,要让欣赏你书法作品的观众看得懂、悟得出,看得舒畅,悟得真切美妙”。作者提出书法家们应回归中国书法传统,既要注重书法艺术的观赏价值,也要兼顾书法艺术的实用价值,不要把书法搞得脱离了人间烟火,变成了满纸云烟的“鬼画符”。这样的观点并无不妥,但把“接人气,让欣赏你书法作品的观众看得懂、悟得出,看得舒畅、悟得真切美妙”的这一类书法称之为有“江湖气”,值得商榷。

  据“百度百科”的解释,所谓“江湖气”就是走江湖者的鄙俗不雅的风格和习气。从这个概念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带有贬义的词,它指向江湖人士所特有的一些鄙俗不雅的德言行,并且这种德言行已经形成一种风格和习性。于书法而言,我认为“江湖气”即是与庙堂气、书卷气、金石气等相对立的一种比较粗陋、狂野、低俗的书风。它虽不一定属于“江湖书法”,也不能等同“江湖书法”而视之,但却也是习书者必须自觉抵制和坚决摒弃的。

  也许是受到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的影响,当下社会上不少人有一种江湖情结,认为江湖人士自由自在、敢爱敢恨、不受约束,具有反叛精神,豪爽大方讲义气,因而十分欣赏和推崇那种江湖人物和江湖式的为人处世方式。爱乌及屋,他们自然而然地认为书法创作也需要这种亦正亦邪的江湖气,全然不知此非书法正道也。而当下在一些媒体的炒作之下,书坛这种江湖书风似有蔓延之势。

  书坛非江湖,书法不需“江湖气”。自觉抵制“江湖书法”和拒绝江湖书风应成为书坛的共识。

  江湖就是江湖,少拿创新当盖头

  □李春雨

  当下,“江湖书法”甚嚣尘上,更有以书法创新为名兴风作浪者。对此,我们必须及时给以抽茧剥丝,还其原形。

  首先说说何为“江湖书法”。概括地说,所谓“江湖书法”,就是毫无传统书法根基,任笔为法,胡涂乱抹,字非字、画非画的“鬼画符”。比如,写“龙”故意弄出个龙头龙尾,写“马”、写“牛”、写“猪”、写“狗”、写“凤”、写“鸡”、写“猴”概莫如此,就连写“佛”字也要弄出个人在佛前跪拜的样子。除这类具有形象表征的字以外,其他文字一律写得抽筋拔骨、扭捏作态,书法的元素,诸如字的大小、正欹、俯仰,墨的干湿、浓淡、枯润,结构的方圆、高低、宽窄,笔法的藏露、开合、曲直,章法的疏密、虚实、增减等等,无一能够体现。

  那么,是什么原因令“江湖书法”大行其道?原因可谓诸多,这里仅挑重点列之。其一,社会认知的变化给“江湖书法家”以可乘之机。在古代,崇尚“书而优则仕”,人以字传;如今却“仕而优则书”,字以人传。正因如此,在艺术市场,书法作品的价值几乎将艺术放在了次席,而“名头”则成为了主要因素。“江湖书法家”恰恰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认为不必临帖学古,只要把自己名头弄大了,即便是信笔涂鸦,金钱也会自来。让我们看看“江湖书法家”递出的名片就一清二楚了。他们的“名头”竟然是国际级的、亚洲级的书法家协会会员、理事、副主席、主席、副会长、会长;实在没什么可弄的,就弄一个“左笔大师”或“口书大家”之类的蒙人之号。这种虚张声势恰与当下“字以人传”而催生出的动辄“泰斗”“大师”的现象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二,某些“大师”“大家”“泰斗”高度不负责任。你看,“江湖书法家”递出的相关资料,要么就是与某某某“大师”之合影,要么就是与某某某“泰斗”作品之合集,要么就是某某某“大家”“大师”“泰斗”为其作品集之顾问等等。这种行为不能不说起到了为“江湖书法”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三,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出于利益的考虑随意胡吹乱捧,甚至跨界行使“加封进爵”之权力。这种极尽捧杀之能事、失去了媒体应有的责任的做法,给“江湖书法”提供了发展壮大的外在动力。其四,社会大众普遍对书法艺术缺少足够的审美认知。这也确实是不应回避的问题。不懂书法而附庸风雅者众,热爱书法不求甚解者更是屡见不鲜。如此一来,上当受骗,甚至帮着起哄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原因明了,解决的办法自然明了。其一,中国书法界从上至下改变“字以人传”的错误认知,让艺术回归艺术。如此,中国的书法将会真正迎来生机无限的春天,走向硕果累累的秋天。同时,也可避免一些人拿出自己的涂鸦来“辣”观众的眼睛。更重要的是,真正的书法大家、书法泰斗可能也会在崇尚艺术的氛围中慢慢地悄然出现。当然,“江湖书法家”自然也就没有了市场空间,余下的也只能在家自娱自乐。其二,即便自己不是什么“大师”“大家”“泰斗”,只要你是被人们尊崇的书家,也要从尊重艺术、尊重自我的角度考虑,避免为“江湖书法”站台撑腰。如此,“江湖书法家”也就自然不再理直气壮。其三,有关媒体倘若队伍中没有懂书法的人,那么要么取消此类版面,要么对外另聘高人;倘若不是专业问题,那就得好好反思自己的责任,千万不要给“江湖书法”擂鼓助威了。错误的引导关系到对中国书法的误读误解,其害不浅。其四,做好书法教育工作。社会大众对书法艺术缺乏足够审美认知的问题,不是大众的问题,而是我们的艺术教育几乎成了盲区。不仅是儿童,我们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上世纪30年代、40年代、50年代,直至今天的每一位社会公民,有几人知道何为书法?有几人知道书法与写字的关系?所以,艺术教育应该摆在国家有关部门的议事日程上。因为一个不懂艺术的民族,不可能成为世界上的优秀民族。

  当我们了解了何为“江湖书法”,又明白了“江湖书法”之危害,那么 “江湖书法家”号称的所谓“书法创新”自然也就成了一派胡言。因为书法创新的前提必须是书法,而“江湖书法”与真正的书法连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何谈创新?因此,在这里不必再费口舌,江湖就是江湖,少拿创新当盖头!

  掂量一下“江湖书法”

  □张瑞田

  “江湖书法”大量存在,开始我不理解:一个泱泱大国本该是学识渊博、人格伟岸的书法家的天下,可是事与愿违,这样的书法家日渐稀少,而“江湖书法家”却如过江之鲫。在书画媒体的广告版上,在网络上的重点推举中,“江湖书法家”比比皆是。

  从字面上谈“江湖书法家”未免过于抽象,不妨用文字画几张速写,让大家知道活跃在现实社会中的“江湖书法家”的真实形象。

  书法可看、可读,而“江湖书法”只能看、不能读。“江湖书法”的目的非常明确——是让人看的。那些拖泥带水的字,那些写字者的写字状态,那些围观者,很有“创意”地出现在大庭广众面前。他们胆大妄为,呼啸而书,双手而书,站着写,趴着写,闭着眼睛写,戴着墨镜写。大字铺天盖地,小字细如针丝。为了满足人们的“看”,“江湖书法”也使出浑身解数,不断“推陈出新”。比如“回龙书法”,其模式是将两个字的顶部对立起来,一正一反,混淆读者视线,起到哗众取宠的目的。为了强调自己的别开生面,往往还要胡说八道一番:一,这样的“创新”摸索了十几年;二,为了摸索不是险些丧命就是倾家荡产,云云。还有“反体书”,如同篆刻家在石面上写印稿一样,把好端端的字反着写,颇有创体之势。汉字有汉字的体式,书法必须按照汉字公认的体式书写,被历史承认的书法家无不遵守这个规律。把字反写,不仅是对中国文化的不尊重,也是打把式卖艺的勾当。

  没错,“江湖书法”就是打把式卖艺者所为。不妨再看几例进入“书法吉尼斯”的“江湖书法”:用提线木偶写,新创“同心连体”“背侧书法”,在海上写,在空中写,把书法弄得乌烟瘴气、狼狈不堪。“江湖书法”的盛行,与全社会丧失独立思考、无视文化品质有关。“江湖书法”的直观性和娱乐性对许多人构成了致命的诱惑,因此其所得到的掌声更多的也是发自肺腑的。只是这种掌声需要分析,需要警惕。

  直观性、娱乐性是市场的基础。从效益而言,“江湖书法家”收入不菲,尤其是那些装神弄鬼的所谓“大师”,更是门庭若市,日进斗金。“江湖书法”是为了媚众,求取市场的效应。这一趋势愈演愈烈,对传统书法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比如对形式感的过分强调、肆意钤印,就是江湖化的延伸。

  对“江湖书法”的种种丑态,我们不屑,也会厉声批判。此举没错,对任何行业的假、恶、丑都不能留情。不过,人会产生错觉的:在批判“江湖书法”的时候,我们会在无意中放大自己的存在价值,而低估“江湖书法”的大众性和市场性。“江湖书法家”具有欺骗性,也敢于无耻吹嘘,因此他们拥有粉丝,自然拥有市场。批判“江湖书法”,需要看清“江湖书法”的处境和“江湖书法”所面对的人群。“江湖书法家”有愚昧的粉丝。他们被假象迷惑,因此解囊相购者不计其数。面对“江湖书法家”牢固的“群众基础”,我们还在说“放江湖书法家一条生路”,不免自作多情。单说“生路”,“江湖书法家”远胜于书法家,天生的“厚黑”气质、把假话说到底的传销意识常常让他们的江湖字供不应求。

  见怪不怪,当“放江湖书法家一条生路”的滥调出现时,与之相应的是“书法创作应该有点江湖气”。天呀,“江湖书法”如过街老鼠了,何人敢为“江湖气”叫好?匪夷所思。不管理由多充分,“江湖气”与真正的书法艺术格格不入。鼓励当代书法创作自由、自在和陶然、陶醉,是从书法创作的本质出发,强调当代书法作品的洒脱与抒情。但是对艺术而言,洒脱与抒情是艺术美学范畴下的创作心理,绝不是“江湖气”的落实。

  从艺术风格而言,洒脱与抒情的确是一种有价值的美学。相对于高抬教化、道德训戒,平实的语言、质朴的叙述更具有迷人的艺术感染力,也是艺术的高级境界。呼吁当代书法创作有一点“江湖气”,是不是对这种艺术境界有所企及?或者说,是对僵化艺术语言的警惕?如果是这样,我要说,想法是好的,但比喻很蹩脚。“江湖气”不能与“平实的语言、质朴的叙述”相提并论。戾气十足的“江湖气”也是概念化的表现,没有规矩,反叛传统,形象丑陋,思想浅薄,是需要否定和批判的变态存在,怎能成为可资借鉴的艺术创作成果?

  当代书法的价值判断出现严重误区。因此,端正审美意识是需要加强的功课。

  来源:《中国书画报》

相关热词搜索:江湖 书法家

上一篇:书画收藏,没有他的画怎叫收藏
下一篇:唐伯虎书法题跋达摩六代祖师图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