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通过笔墨物化在纸面等材料上的艺术样式,它无疑要通过书写汉字的动作来实现物化,以表达书法的基本要素和艺术效果。有动作,必然有技法的要求。如提、按、快、慢、导、送等等。所以,写书法不讲技法不行,不遵循书法技法的规律和规范的书写行为是野狐禅、乱画符。中国书法史是一部书法作品史,离开作品的书法史是难以想象的。但仅有这样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中国书法史也是一部书家史、思潮史、制度史、书写材料演变史和书法文化史。我们不能片面地夸大书法技法的重要而忽略了其他。目前的书界似乎出现了一股唯技法的风潮,一味强调技法,忽视书家的文化修养。认为读不读书,会不会写文章,懂不懂历史与书法创作无关,是不重要的。于是,一些怪异的现象出现了。上海书画出版社曾于1979年创办纯学术性的刊物——《书法研究》杂志,一度受到书家的热烈欢迎和学界的高度评价,发行量高达10万册。但到九十年代末,订阅量明显下滑,以至于2003年不得不停刊。对于这个事件,我当时百思不得其解。因为,创刊之初,全国有书法专业的高校凤毛麟角,屈指可数。接受正规书法专业教育的人数极为有限,且当时书法家的学历普遍不高。而到九十年代末,高等书法专业教育如火如荼,仅拥有书法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接近百所,再加上硕士点、博士点,每年毕业的学生数相当可观。按理说,书法专业教育的不断成熟,书法家学历水准的逐步攀升,应该会掀起书法理论的高潮,带来书法学术刊物的热销和书法家修养的提升。《书法研究》为什么反倒因为订量太少而难以生存。现在想想,杂志的停刊,问题不在杂志社,而在于读者。不是杂志所刊发的论文质量下降,而是读者群——书法家们不如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好读书,肯思考了。我们如果去观察书法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发现,作品图片点击多,理论文章点击少;展赛活动点击多,学术信息点击少。又如,近现代书坛,大家林立,有碑派,也有帖派。两者之间,有鲜明的特征区分。就是在同一个碑派或同一个帖派的书家之间,其风格差异也十分明显。而现在,个人书风、地域书风在逐渐消解,模式化的“展赛体”占居上风。打开作品集,如果覆盖作者地域和姓名,许多作品已很难分辨作者是谁,出自哪个省(市)。这个现象,着实令我们揪心,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那么,书法家的修养应包括哪些方面?修养对于书法家到底能起到什么作用?书法家如何加强自己的修养?书法组织和社会各界如何帮助书法家提高修养?
我以为书法家的修养至少应包括古代汉语、书法史、古典书法理论、文字学、鉴赏、金石碑版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因为,拥有了这些知识和能力,可以帮助书法家深化书法的学习和创作。
面对古帖,不同修养的书家会有不同的选择和结果。没有修养者,不知道所习字帖的由来和原创书家的书学主张,不分三七二十一,抓起笔就写。临写起来,自然是南辕北辙,效果甚微。比如原帖用狼毫小笔写成,临帖却用羊毫大笔。面对破损、残缺的碑拓,刻意描头画角,十分做作,毫无书写意味。而有修养的书家,就会分析原帖的历史背景,原创书家的生平、书风的源流、原帖的字号大小和所用毛笔的型号、软硬,还会分析帖本的文意和墨韵,揣摸书家的心理情绪,等等。将一本静态的字帖置身于历史长河,还原出当初的景象,使字帖由“死”变“活”,充满生命力。这样的临摹,不仅仅能写出原帖点划长短、方折、粗细,结构疏密、避让、大小,章法曲折婉转等外在的特征,也能表现原帖内在的神采和风韵,反映原创书家的创作本意和创作精神。
而一旦进入自由创作,没有修养的书家,一切从功利出发,走捷径,求眼前利益。于是,置自己的性情与爱好于不顾,拼命跟风,一味仿效评委和获奖书家的书法作品。导致用自己的手写他人的书。而有修养的书法家能够真正懂得什么是书法的传统,明晓怎样创作才能不偏离书法的本体,才能写出自我,抒写胸臆。更值得一提的是,有修养的书家,必能立意高远,独立思考,他们宁愿慢一点成名,也不肯为了获奖、入展,步趋时风。表现出不盲目追逐、不趋炎附势的风骨和人格魅力。
做书法家就要做有修养的书法家。首先从自己做起,从读书开始。读书法历史,读古典书论,读文字学,读古代汉语。把读书与临帖、创作相结合。边读书,边实践,边思考。其次,书法家应多参观博物馆,多考察碑刻胜地,多见古代名碑名帖,提高鉴赏能力。其三,多动笔写文章,随笔、体会、考据、评论都行,文章不在长短,能合逻辑,能自圆其说就好。如果能按照论文规范,写出著作或论文,则更佳。强调写文章,目的就在于通过撰写这个过程,养成深入分析,综合思考的习惯,以便为临帖和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书法组织和社会各界应该多为书法家创造条件,努力营造有修养的书法家受欢迎,没有修养的书法家遭淘汰的良好氛围。无论是作品评奖、书家介绍、人才选拔都应考虑书家的综合修养。要创造条件,办书法家修养培训班,多开书学讨论会,多策划书家诗书展、书画展、书印展、书论展。鼓励书法家知识多元,修养全面,真正推动中国书法事业向着正确的轨道发展,推出人才,推出精品,无愧于时代。
做有修养的书法家——潘善助
www.zg-xbwh.com 2016-12-27 21:38:05 浏览次数:
上一篇:宋代女性书法文化研究——常春
下一篇:浸墨偶拾——之于章草
分享到: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