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能否容下严肃剧评
www.zg-xbwh.com   2015-03-31 18:08:16   浏览次数:

       3月26日,北京剧协、新剧本杂志等单位举行“新青年 新语境 新剧评—2015北京戏剧评论问题与发展交流会”。十余位专业戏剧评论者就媒体平台剧烈变化中戏剧评论的现状与发展展开讨论,话题包括专业、学术、严肃的戏剧评论是否能与微博、微信融合,人人可在自媒体发声对戏剧和戏剧评论产生的积极和负面的影响等。
吴晓江(中国国家话剧院国家一级导演):
创作者需要重一点的石头
       在我看来,戏剧批评在当下戏剧环境中有所缺失。对于戏剧从业者来说,很愿意获得犀利的评判和有见地的戏剧评论,这可以让创作者自身得到提高。创作者在进行剧本创作、导演创作和演员创作过程中常常会身陷其中,从相对客观冷静的角度进行评论,虽然不能直接指导某个戏的改进或发展,但至少能对同一个题材有更多角度的认识。
       戏剧评论要突破演出团体和官方公式化的束缚,对作品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开掘,真正站在个性化的角度去解读,在客观的立场上议论和评论。很多作品需要重一点的石头和有力量的评论,这样也许能影响创作者甚至对戏剧进行财政投入的政府部门,进而改善戏剧环境。
罗锦鳞(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博导、导演艺术家):
戏剧评论
需要新媒体的自由性
       我一直认为戏剧要发展,评论是关键。在我们国家,戏剧评论的缺失和不正常,已经有相当多的年头了。戏剧评论就像医生,检查戏剧哪里有问题,哪里需要改进。现在戏剧评论最大的问题是不说真话,一切都好,动不动就是“里程碑”,哪儿那么多里程碑呀。现在我不大写评论文章了,写就写在微博上,我认为微博上有真话。
价值观变了,评论也就变了。有几位大评论家,什么戏都是他们,什么会都是他们,千篇一律公式化的文章,归根结底是多说好话谁都高兴。
有些作者怕得罪人也不说出真实的感受,戏剧创作也一样,编导演都讲一个“真”字,现在表演上的“真”太少了,所以很难打动人。我希望戏剧评论将新媒体的自由性运用到传统的剧评中,从而带动戏剧的新发展。
张先(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主任、学者):
戏剧评论
是潜心讨论而非骂人拍砖
       戏剧批评在自媒体时代存在的理由是什么?现在有的匿名评论看起来很解气,但是会形成一种风气,大家一块儿站起来骂,内容上却没有任何学理的批评。戏剧批评没有特权,不是得先研究完戏剧史再做批评。但做批评要先了解戏剧,如果写观后感,微博可以随便发。戏剧奥林匹克期间几个事件的大肆渲染已经说明我们的戏剧批评堕落到什么程度,有多少人去认真分析《克拉普的最后碟带》那个作品,分析贝克特到底什么意思?没人管,都说演出后有人用英文骂人,这恰恰说明专业的戏剧批评不在场。
       现在我们还在追求明星效应,还在猎奇,我们看见没见过的东西不能静下心来研究它到底有多少艺术上的特点。如果我们一直处于这种状态,那么我们根本没有进入戏剧批评这个领域。戏剧批评不是需要你多凶恶,多会骂人,多会拍砖,它是一件心平气和的事情,是去讨论戏剧剧本、导演、演出到观众观演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讨论是有意义的,如果仅从猎奇的角度批评,只会让戏剧批评更堕落。
彭涛(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副主任、学者):
新媒体时代剧评人
要对自己的价值立场负责
       戏剧评论本身是一个权利机制,在新媒体时代可以不受制于某个权利机制的平台来表达个人观点。在这种环境下,相当于是把集权分散了,有权利和平台可以发表个人见解,当然这仍然是相对的自由。
       每个人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表达价值观和判断,在中国当代的语境下是值得欢呼的,这种相对的自由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在这样相对自由的媒体时代,剧评者应该基于个人的价值系统至少要做到两点,一是专业性,二是要遵循游戏规则,有个人的伦理规则,至少个人要对自己的价值立场负责,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做到这两点,评论的形态才有可能健康起来,否则会出现混乱。
陶庆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剧评人)
当下最缺乏
专业知识向大众平台的转化
       在这样一个媒体剧烈变化的时代,评论跟创作和整个生态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我认为网络媒体不适合做专业的事情。我特别希望戏剧评论是一件非常专业化的事情,但是那不适合网络媒体,不适合微信平台,可能有些东西可以转化到媒体上,但只适合转化到平面媒体,转化到微信上是很困难的。
评论本身是一个行业,评论是一个金字塔的结构,自媒体时代不缺乏感受性的东西,最缺的是专业性的东西向公众平台上转化。中国戏剧生产所持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而评论者对自己的标准有没有自觉?一批非专业的网络评论者最大的问题是标准混乱。
       评论要发挥更大的力量,一定呼应的是巨大的戏剧创作力量。专业戏剧研究者缺的是将专业的东西“向下走”。中国评论的问题是在太少的东西上发出了太多的感受,不管中国话剧自身历程、不管西方戏剧从古典到现代历程的知识。我们要做的是让那些专业的知识从学院领域中解放出来,变成更多人能看懂、愿意接受的东西,这样才是一个相对丰满的生态。
杨乾武(北京戏剧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
拿西方标准乱砍
中国戏剧也是缺乏创造力
       我看到了很多人的评论标准,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主流戏剧界的意识形态的标准,根深蒂固走不出来,另一种是年轻时髦的人全是西方从古希腊文明开始的标准,拿来砍我们中国戏剧砍得一塌糊涂,但是在我看来这个毫无意义。这两个极端的标准都是没有生机的,都是缺乏创造力的。但是我们自己的标准又在哪里?这又是很苦恼的事情。年轻人有一种倾向,用西方那种抽象的概念评价我们的戏剧,看完这些声音以后我也不敢反驳,但是坚决不赞成。
       如果拿《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跟《红旗谱》比较,我们不能解读《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是因为那是在他们的语境之下,我们要用自己的语境解读自己的作品,把《红旗谱》的革命历史与当下的环境和未来发展相结合,也会是优秀的评论作品。这也许是我太保守。我们做评论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追逐西方戏剧而不做自己的戏剧?不学习西方未必就是落后。戏剧要与自己的生活接轨,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戏剧才是适合我们的好戏剧。
李静:(《北京日报》编辑、作家、剧评人)
靠网络传播的观点 能留多久事在人为
       新媒体时代形成的思想市场是非常有好处的,每一个能表达的人都来竞争影响力,谁最有真知灼见,谁的表达更有魅力,谁就能够胜出,这肯定要公平得多,可以让更有才能的人凭自己的能力赢得尊重和瞩目,思想可以更方便地流通。但是不利的一面是,新媒体时代更像在水上写字,停留不了两秒钟就消失了,你花了很大精力写出的东西,热了一段之后就被忘掉了。
       过去,人们心中剧场是表演的殿堂,权威媒体是发表殿堂,现在这种智慧权威消失了,这对于认真从事写作和研究的人来说也是一个打击,对于文化精英主义者来说更是不小的打击。 这个时代更像事在人为,不能再依赖被赋予什么。在这个时候,评论者的态度是很重要的,尽责任和才华就可以了。
       这个时代好戏很少,现在戏剧缺乏对历史和现实的本质性、精神性和主体性的观照,多是就事论事,在这样的创作格局里,批评对戏剧也同样缺乏本质性的观照。


 

相关热词搜索:容下 剧评 媒体

上一篇:第二届天津曹禺国际戏剧节再推力作 话剧《长夜》在津首演
下一篇:2015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