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圈缺少批评和自我批评
www.zg-xbwh.com   2014-05-16 10:31:39   浏览次数:

有人说,此画禁区(指老虎屁股)非绝对化,虽不可摸,但可添。    —华君武
 
        当今社会有喜爱说两种话的人。一种是当着你的面说的,全是套话和奉承话;另一种是背着你,或是在酒桌上、或是在和他人闲聊时说的一种话,没有奉承和恭維的话,或许还有刺耳的话。前者说的是假话、瞎话,后者说的多是真话、心里话。
 
        今天汇编多位书法家观点,发布学术专题《当代书法圈缺少批评和自我批评》,和大家探讨书法批评与书法事业发展的关系。
 
       批评为何变了味? (葛昌永/省书协秘书长)
 
       “批评”一词虽然还在,可“江山依旧,人事已非”,“狸猫换太子”, 汤钵没换内容调了包。就书法界来看,批评一词的变化,大体朝着三个方向延伸:
 
        第一,请求批评,便是索求表扬。也许因为这些年皆大欢喜的事多了,许是因为经验和教训使人们聪明起来,“批评”这东西便越来越吃不开了,一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说者自觉滑稽,听者以为“搞笑”。某书法家说“我的作品集子请诸位批评”。照理,大家就该实话实说,缺点就是缺点,问题是你真说了批评的话,尽管属实,人家却会不高兴,你也就算得罪人家了。得罪同事,你失去了友爱;得罪领导,你就会穿小鞋。于是批评慢慢向赞美靠拢了;批评时不但没有批评反而好话一大堆,或者以批评的名义来一番曲线表扬。
 
        第二,批评就是批驳,就是斗争?因为门派、风格、师承的不同,因为观点、地域或者利益体的不同,借批评的由头进行相互指责和攻击。批评的本意不是以弄明是非、清本正源为目的,而是有我没你;你的一切都是不正确的,我的一切都是正确的;那怕明明知道自己不一定正确,也要指责对方大错特错。这样的批评,批评不出正确与错误,假象与真理,也达不到相互帮助,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目的,更批评不出大团结、大繁荣,只能是越来越结怨,越来越失和,越来越背离批评之本意,使批评向批判的方向靠拢。
 
        第三,批评就是发牢骚,泄怨气?不信你看看某些所谓的批评会、论坛,研讨会,许多人的发言虽然是在说人家,指出人家应该怎么办,对象可能是单位也可能是个人,方式或指名或不指名,但总的是在抱怨自己应该得到什么拥有什么。他才是最行的最有能耐的最当然亠应该具备某种资格的。这种批评,不是在帮助别人,而是在标榜自己,使批评向着自我表扬的方面靠拢。
 
        《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批评的解释是:指出优点和缺点;评论好坏,专指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批评,实际是人们之间相互“规劝”的一种方式,是人类行为和认知的相互调节和交流。有人问笑星赵本山,中国人在不正规的场合里不缺少幽默,可在正规场合总幽默不起来是什么原因,赵本山回答,“在一个人们习惯了假话的环境里中,有时说真话便是说笑话。”同理,在一个总是虚情假意的赞美环境里,真正的批评便使人觉得搞笑。这便可悲。批评的健康存在,对于和谐社会、和谐环境、和谐文化建设极有价值。社会要形成良好的风气,离不开批评。批评也是一种鉴赏,是一种与人为善的关怀。形形色色和差异化是人类丰富多彩的状态,和而不统,分而不散,才有批评。要提高批评的品格,根本的是要减少功利色彩,这样,批评才“神有所归”,才不至于成为写在纸上挂在嘴上的词藻。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激发和推动书法创造力和健康发展的有力武器”(邹正/书法家、书法理论评论家)
 
        常常听说这样一句话:“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就书法而言,这只是一个良好的愿望,仅仅只是“搭台唱戏”而已。当前书法只是有一股热潮和普及,并没有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书法水平,产生书法大家。有些笔会,要求书法家现场自作诗文,有的获奖者和名家因为只会写几个字,江朗才尽,当场洋相百出,有的干脆躲而不见而逃走。
 
        显然,这些现象都说明当今坛某些人只是写字匠,而不是真正的书法家。写者,泻也,为胸中万象之再现,故古人曰:“胸有万象神方畅,腹有诗书气自华。”书者,才情也,“书”为技艺,“才”为文气,“情”为内心之情感。文以载道,文以传理,文以传情,文借书而焕采。古今善书者,必文采出众,品高身正,书法方能超伦尽妙。
 
       自古无妙不成书,而现在是无错字不成书。入选国展的书法作品随时可见错字,而且还有一幅作品中出现多个错字的也不乏其例。作者如此水平,难道有的评委也是如此水平?错字如此之多的书法作品通过评审并入选,评委是应该负有责任的。
 
        当今书坛需要认真学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尤其应该认真研究和正确对待“文艺创作的典型化----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更带普遍性和“批评与自我批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激发和推动书法创造力和健康发展的有力武器,与党中央和胡锦涛提出的“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是保持一致的。
 
       书法批评在当代被误置(杨疾超/美术学院讲师、中书协成员)
 
        翻开当今书坛的报刊杂志,我们所见到的书法批评,几乎都是酸腐的肉麻的吹捧,这让人感到恶心与不安,长此以往,必将把书法引向穷途末路。当代书法批评之所以出现如此尴尬局面,主要因为在市场经济与技术主义共同作用下,人们对实际利益的追逐成为首务,从而扭曲了批评的动机和目的。此外,社会的浮躁、诱惑与刺激,导致人们对感官享受的追求,势必影响人们对书法的认识力、感悟力、判断力,让书法批评丧失了最基本的功能。
 
       书法批评是依据一定的艺术规范(包括传统与现代所确立的基本规范),对某种书法思潮、书法观点与书法创作等进行的议论与评判,它既要指出好的、美的、正确的一面,又要辨析坏的、丑的、错误的一面。书法批评作为书法创作与研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推进真正的书法创作与研究,提高创作者与研究者自我反思的意识,确保书法艺术健康发展等方面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真正的书法批评,便不会有书法真正的进步。
 
        从书法批评的立场来看,以虚情假意替代公正客观。当代书法批评要么极尽吹捧之能事,要么极尽攻击之能事,难有公允客观之论。虚情假意的批评充斥当代书坛,其实是利益驱动所致,譬如为了吹嘘某个人书法水平很高,不顾个人真实意愿,不惜贬低经典古法,满口胡言乱语,说什么王羲之书法不过如此。这种虚情假意的批评既满足了被批评者的虚荣心,抬高了他们的身价,让他们挤身于名家、大家、大师之行列,从而获得更多的利益。同时也满足了批评者个人之心愿,从中可得到了个人的实惠让他人与自我获得精神上享受,颇有点鲁迅笔下的阿Q,用精神胜利法聊以自慰;功利化是让书法批评成为谋取名利的工具,颇有杨朱“拔一毛而利天下而不为”之嫌,批评者利用自己所掌控的话语权,为自己的名利不断地增添筹码;肤浅化是言书法批评把古老的书法艺术正在变成一种白痴也能操作的技术。这种缺乏公正客观的批评对书法艺术的健康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我们必须尽快摆脱这种风气影响,让书法批评回到其应有之义。
 
        此外,当代书法批评以乡愿替代狂狷,以昏庸替代清醒,以愚钝替代敏锐等现象十分严重。故而,当代书法批评缺乏真挚的、严肃的、独立的、公正的批评。
 
        总之,书法批评在当代被误置,既有客观的因素,也有批评者主观因素。当代书法要建立良性的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的环境,必须构建健康的书法批评体系,让误置的书法批评复归其本位,凸现书法批评的正面价值。行文至此,让我记想起了毛泽东先生《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中倡导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当今书坛,所缺的正是这种精神,古人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想,当代书法批评如能落实到“明智”二字上,则是当代书法事业发展之大幸。
 
       书法理论批评的缺失是制约书法超越历史的关键所在(张炳绍/书法家)
 
        书法现代性并不是简单地取决于书法艺术的形式、结构、线条等外在面貌,而是取决于一个时代书法内在精神。书法现代性精神应该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显然,这是当代书法的不足。理论与书法批评作为书法艺术创作的两翼,是与书法创作实践如影随形的。理论、批评的滞后,不论从历史的纵向上看,还是与当代其他姊妹艺术如文学、戏剧等横向比较看,都是制约我们今天的书法超越历史、真正走向繁荣的根本原因。
 
        第一、书法理论批评的缺失,注定不是一个产生书法大家的时代。
 
        1、尽管说当代书法在创作和理论批评方面取得了相应的成就,形成了一定的时代特色,但事实上,当代的书法家和理论批评家往往对书坛形势表现出不乏盲目的乐观。当代书法的现状却是,在创作方面过分地注重形式,技法技巧方面往往是从技术到技术,缺乏深层的文化精神的观照。当代书法进入了“展厅一元化”的“炫技较能”的形而下的误区。
 
        2、书家群体、会员主体组成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当今中国还很难说有真正的书法批评家,当然,批评的环境本身也制约了批评家的诞生。一些理论、批评家推出某一种书法观念,往往严重脱离传统的书法创作和理论批评的学术基础,由形式到形式,从口号到口号。不过是出于在当代书坛不断“制造话题”从而达到“另立山头”的非学术的世俗化目的,诸如书法“主义”和“流派”,也就成为了一种自圆其说式的不乏调侃意味的自娱自乐。此外,西方美术理论体系的生搬硬套的拿来主义与对书法传统核心人文精神的漠视,抑或是解构,使得当下书法理论批评困难重重。
 
       第二、书法理论、批评的健康环境是评价一个时代书法水平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表现。自古以来书法创作、书法理论、书法批评三位一体。如果认为,中国书法发展史只是一部中国书法创作史,而把书法理论和书法批评排斥在外的话,这是绝对不符合历史真实的,也是对书法这个中华文化标志性图腾的矮化。
 
        就以二王书法为代表的“尚韵”书风的确立,那就是理论和批评上的自觉。探索其作为主流书法地位的渊源,也正是因为理论批评的大量介入(魏晋南北朝书论竟达40余部),才使得中国书法真正结束单纯的以实用为目的的自然书写状态,进入相对理性的艺术创作时期。
 
        当下的书法批评在浮躁中缺少了理性的思考,在喧嚣中少了一种学术的深度和信念的坚守。当务之急,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引起重视。一是推动建立起良好的书法生态环境。各级书协组织、社会书法团体应当负起责任来,要树立文化隐患意思,共同来实现书法生态环境的改观;二是建立书法理论家、批评家队伍,端正学风,建立一系列形成良好环境的制度;三是要发挥文艺院系、媒体资源的作用,拓宽理论批评阵地。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强健艺术生命的良药(游义云/中书协会员)
 
        批评与赞扬,愤怒与喜悦,都是对立的。批评总是串联着愤怒,赞扬串联着喜悦,却很少有人因批评而喜悦,因赞扬而羞愧,更何谈自我批评。当下书坛,一些人陶醉在凯歌声中,目空一切,洋溢着浮夸自满、气势压人的气息。未能冷静下来,理性地思考和反省,或主动地作自我批评。殊不知接受别人的批评或自我批评,乃是强健艺术生命的良药,是一滴滴清醒剂。
 
        六十九年前,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章剖析了中国文艺界的成绩和弊端,阐释了文艺与大众、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并指明了文艺批评的两个标准,即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从而明确了文艺发展的方向,推动了中国文艺的发展和进步。六十九年后,我们这一代书法人是完全有必要来领会和学习的。
 
        为探寻书法艺术前行的规律,书法人作出了不懈地努力。但一些不成熟的所谓风格、流派、主义,曾将人们坠入迷雾的河流,一些揪心的学说将人们的思维引入误区。在所谓书法繁荣的今天,书法艺术究竟发展了多少,书法界为什么出不了大师,书法界混进了多少南郭先生,书法精品是创作出来的还是吹捧出来的等一系列问题,是多么值得探寻和深思。
 
        在书法作品已进入市场的今天,本来为寂寞而又清贫冷落的书法人提供生存的空间和良性发展的机会,但一些人经不住市场诱惑,思想浮躁,将精力用在角逐名利,钻营市场上,抛弃了学术追求和精神理念,不能自省自律。
 
       有些人权势在身,盛气凌人,本来其作品低劣却整日大肆标榜自己,或热衷挥毫作秀,于是在人们违心的赞扬声中便飘飘然,果真以为自己是大名家了,继而抬高作品价值,蒙蔽和误导群众。毛主席说过:“某种作品,只为少数人偏爱,而为多数人所不需要,甚至对多数人有害,硬要拿来上市,拿来向群众宣传,以求其个人的或狭隘集团的功利,还要责备群众的功利主义,这就不但侮辱群众,也太无自知之明了。”
 
        毛主席知识渊博,于书法诗词都堪称大家,仍襟怀坦荡,礼贤下士。曾经写下了一首七律《到韶山》,并将诗稿顺便带到时任湖北省委秘书长梅白先生阅览,梅白看后便大胆地将“别梦依稀哭逝川”的“哭”字改成“咒”字。并认为最后一句“始信人民万万年”缺乏诗意,有口号之嫌,便与主席斟酌,遂改为“遍地英雄下夕烟”。经过这一锤炼,全诗完美,意韵幽长。梅白先生凭自己的才气和胆识向伟大领袖提出了正确意见,是多么难能可贵!
 
        而今天的书法界倒有一种紧张氛围,凡是领导的作品一律叫好,凡是所谓名家的作品一律崇拜。无论大家小家几乎没有不以为自己的作品是美的。很少有人用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态度来客观地评判自己的作品。
 

相关热词搜索:自我批评 书法

上一篇:古人是如何起名字和号的
下一篇:裘锡圭:谈谈学习古文字的方法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