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艺术家是个奇怪的群体。他们自成一派,隐居在城乡结合部,穿着打扮异于常人。也正是如此,他们总是被老百姓误读:“艺术家?他们有什么用?画的东西谁看得懂?社会少了他们能有啥损失?成天画裸男裸女那能是好人吗?……”
然而,艺术家却又有他们的另一面:艺术品拍卖屡创新高,那些看不懂的画动辄卖到上千万,很多人靠卖画发了财。大款与流氓,天使与魔鬼,哪个才是艺术家的真面目?……
他们凭什么挣那么多钱?
中国艺术进入了“亿元时代”,一张画买到几千万乃至上亿都已经见怪不怪了。从老百姓的角度看,难免羡慕嫉妒恨:我们辛辛苦苦一辈子未必能整出套房子来,你们拿根画笔对着个裸体大美妞一顿描画,完了就能卖出相当于我们十几辈子收入的天价,我们当然不乐意了!不管是炒作也好,洗钱也罢,总之在普通大众的眼里,艺术家的收入远远超出了他们的付出和贡献。这是造成老百姓对艺术家不爽的原因之一。
他们的作品跟我们有什么关系?谁能看得懂那所谓的“艺术”?
作为中国人,只要你上过学,就不好意思说自己不懂得欣赏美,否则就是对“德智体美劳”教育的公然蔑视。曾几何时,我们也是看的懂艺术,能欣赏美术的。郑板桥的竹子,徐悲鸿的奔马,齐白石的虾,黄胄的驴,咱还是看得懂的,也觉得人家那真叫艺术,画得真美。但近年来,占据各大拍卖榜前列的,已经不再是这些人的天下,而代之以当代艺术,抽象艺术,这就超出了大众欣赏的范畴。有些艺术评论家以皇帝的新衣心态来俯视大众:你看不懂,那是因为你的欣赏水平低下……至此,老百姓终于忍不住了:你卖的贵,我忍,谁让有人买呢?这东西我看不懂,我也忍,谁让咱不是专业干这个的呢?但因为我看不懂,你们专业人士就来挖苦讽刺我们,这我就受不了了。艺术家们的自我感觉太过良好,脱离了老百姓的视界,不接地气,这个是造成他们面目可憎的主要原因。
喊冤:
大多数艺术家实际生活困苦
说到被妖魔化,艺术家有苦难言。大众对艺术家的不满无非来自几点:1. 艺术不能当饭吃,搞这些没用;2. 艺术品价格太高,脱离实际,艺术家得到了不切实际的高收入;3. 搞艺术的人“不靠谱”,成天不是男男女女一起鬼混就是做各种骇人听闻的“行为艺术”,是一帮不正常的人……
听到这样的评价,艺术家有话要说。其实真正在市场上获得认可,能够将作品卖到成百上千万的艺术家毕竟是少数,是金字塔尖的一点点。从整个艺术家群体来看,位居金字塔基的草根艺术家,生活状况其实很窘迫。曾经的798、草场地,如今的宋庄,这些地方之所以成为艺术家们的聚集地,其原因无外乎两个字:便宜。因为地处偏远,房租便宜,那些没什么钱的草根艺术家才得以栖身在此。近年来,以798为代表的一批艺术家聚集地逐渐成为“旅游景点”,房租也节节攀升,艺术家们不得不另外找地。在这个抗拆过程中,艺术家虽然愤懑,甚至喊出以死抗争的豪言,最终却抵不过资本的力量。说到底,还是因为没钱。在炫目的天价艺术品背后,多少草根艺术家的眼泪在飞……
不喜欢艺术家?可以。谴责他们?咱真没这权力
至于说到“艺术无用”、“艺术家都是怪人”等等,那就是见仁见智的事了。简单来讲,我们没有权力要求别人去干“有意义的事”,如果艺术家搞的各种怪诞艺术没有妨碍到我们的生活,没有违反法律,没有强制我们去观看,那这就是他的自由。 我们一直在讲天赋人权,具体到这个事情上,可以这样看待:艺术家有做各种荒唐事的自由,前提是不能妨碍他人;我们可以不喜欢他们,但没有因为不喜欢而去谴责、乃至限制他们行动的权力。
究竟哪种艺术家更值得我们尊重?
“画院艺术家”vs自由的“怪人”
上面提到的艺术家,单指自由职业的艺术家,即不挂靠在任何官办机构,自负盈亏,靠卖画维持生计的艺术工作者。与之相对应的,还有一种艺术家,他们挂靠在一些诸如画院、艺术研究院、书画家协会等机构里,平时以开会、座谈、“交流经验”为主要工作,艺术创作已经逐渐成为“副业”。我们称这类艺术家为“画院艺术家”。他们与行为怪异的自由艺术家,是一件事物的两极。
“圈养”之后,中国再无大艺术家
“画院艺术家”群体,代表了中国在文艺领域的一种常规做法,即成立一个组织,把某一类的文艺工作者集中起来,定期发工资,在他们没有作品问世的情况下,保证他们的正常生活。这种“圈养”的方式看起来人性,却违背了艺术创作的初衷。找到了组织的文艺工作者,往往也随之丧失了创作的冲动,成为了只拿工资却再无优秀作品的庸常之辈。自从有了作协,我们就再也没出现过鲁迅、老舍;自从有了画院,也再没出现过齐白石、徐悲鸿。一言以蔽之,自从“圈养”以后,中国艺术界再无大师出现。而这些圈养的经费从何而来?无论是财政拨款还是政府经费,其源头都是如你我这样的纳税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比起花纳税人的钱养起来的“画院艺术家”们,还是那些自食其力,行为怪诞荒唐的自由艺术工作者更可爱一点,好歹他没花我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