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镂印版画没有主题,大多出自于民间艺人之手,在经过改良加工后,版画富有主题,以适用性图案居多,纹样造型优美且画面更加生动、形象。”近日,记者见到了珙县镂印版画的传承人黄富美,共同回味这一民间艺术的瑰宝。
据了解,珙县镂印版画的雏形大致出现于元末清初,属于孔版类,镂印版画源于何时已经无迹可考。而最初的镂印版画以纸板刻印为主,色彩简洁,技艺简单,镂印版画分单版与套版,内容多为花鸟虫草或吉祥物,主要用于被单、包单、床罩、窗帘和苗族的衣饰等生活用品。
开班授课创新传承
上个世纪80年代,珙县文化馆为了继承和发展镂印版画这一民间艺术,由黄富美牵头集中了一批美术创作人员,对镂印版画的内容、形式和艺术风格进行了大胆创新和变革,创作了一大批新的镂印版画作品,这些作品既保持了传统的风味又紧跟了时代的发展。首届珙县镂印版画创作班开班便吸引了当地10余名爱好者加入,而作为现在镂印版画的重要传承人曾友剑也曾是该班的骨干学员。
“刚开始我就是跟着黄老师学习制作镂印版画,虽然他现在很少再制作了,但还是会时不时来指导我。”曾友剑告诉记者,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接触镂印版画,起初只是当成一项工作,久而久之便慢慢喜欢上了这项手工技艺。
据黄美富介绍,珙县镂印版画主要集中在珙县的巡场镇、王家镇、洛表镇、上罗镇、珙泉镇等地,而其他乡镇亦有零星的分布。镂印版画到了民国时期,已成为民间祈福纳吉、伦理教化、驱邪镶灾的实用形式,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承。建国后,珙县镂印版画出现不少专业匠人,制作民间兰印花布、印花图案、水陆道场画、门神等。
“创作班开班后我们之后镂印版画的内容、形式和艺术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涌现出了一大批既保持了传统的特点又紧跟时代发展的镂印版画作品。”黄富美说,改革创新后的珙县镂印版画在保持地方性、民族性的基础上又焕发了新得生机。
内容丰富传递吉祥
“首先绘制出样稿,然后再拓印在纸板上,用工具刀在纸板上进行镂刻,最后分色套印……”在曾友剑的工作室里,他一边向记者详细介绍,一边展示镂印版画的制作流程,黄美富也在一旁观看、指点。
制作镂印版画的工具材料包括硬板纸、油剂颜色、水剂颜色、粉剂颜色等,而制作工具则很简单,就是常见的铅笔、画笔、刻刀、墨刷等。
据黄富美介绍,镂印版画的内容具有多样性,表达出来的意思也有所不同。传统的花鸟、虫草、吉祥物则注重装饰、寓意性;人物画多数用于民间时令祭祀。而现代镂印版画则强调主题性,保持传统风格,紧贴现代生活,讲究平面构成,具有很强的现代意识。
“从视觉效果出发构图注意完整性,主题性。”黄富美告诉记者珙县镂印版画它的材料简朴不作过多的雕琢,修饰印制中保留着直率、质朴的制作痕迹,虽图文常以适合性构图但不呆板,由于在艺术形象上常以夸张变形的方法,画面常取得形象鲜明生动的效果,显露出淳朴天然的趣味。“珙县镂印版画不仅注意点、线、面的分割对比,也注重色与色的对比,不仅保留了传统的式样,也借鉴了现代绘画的机理处理,表现手法上多样。”黄富美说,珙县镂印版画主题明显突出,在民间的题材中广泛地采取民间喜闻乐见的主题,运用借代、隐喻、比拟、谐音等传统手法传达吉祥寓意。
亟待保护传承
由于镂印版画的制作过程繁琐,渐渐地已经被淹没在时代的浪潮中。但为了更好地传承这项技艺,曾友剑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开设了镂印版画兴趣班,以便于更多地人,特别是青少年接触、了解、喜爱镂印版画。
“近年来,在珙县中学、珙县巡场小学都开设了培训班,得到了很多学生和家长的喜爱。”曾友剑水说,由于学生更多时间要学习文化课,要想培养专业的镂印版画制作人才很困难,现在会制作珙县镂印版画的艺人越来越少,艺人逐渐消逝,作品也越来越少,已面临失传的尴尬境地。“现在几乎看不到能代代言传身教的镂印版画专门作坊了,镂印版画这项民间艺术急需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和保护。”黄富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