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团队把研究重点集中在伦敦泰特美术馆展出的124幅作品中,其中有一大部分是特纳作品。这幅《迦太基帝国的衰落》,是特纳于1817年,在印度尼西亚坦博拉火山爆发后所画的作品。
中国网3月31日讯 据法国《费加罗报》网站3月28日报道, 画家的笔可以说是真实反应绘画时所见情景的媒介。因此,专家通过一些“画作”来研究记录大气的透明度。
一个由雅典大学大气科学专家克里斯托泽雷夫带领的团队,对富有才气的风景画进行分析。
这个研究团队于2007年成立,但是,他们的第一项研究就受到了条件限制:这些呈现在博物馆官方网站上的画作已经被研究过了,包括可能出现的色彩质量下降,尤其还要考虑镜头的质量。
在他们最近的研究中,团队把研究重点集中在伦敦泰特美术馆展出的124幅作品中,其中有一大部分是特纳作品。
在火山喷发后的几年内画作中的天空更红一些
在火山喷发后的几年内画作中的天空更红一些,证据就是一幅特纳在1815年印度尼西亚坦博拉火山爆发后所画的日落作品,然而,这种规模的火山爆发影响到了全球,火山灰多次覆盖了整个地球表面,甚至导致了1816年成为“无夏之年”。
研究人员表示,通过画中天空中的红绿色比例,可以计算画作完成时大气的光学厚度。“光学厚度是整个大气柱中的气溶胶总量。”物理学家,格勒诺布尔研究室冰川与环境地球物理学研究室主任保罗拉贾解释道。
我们的眼睛通过接收不同波长的光来分辨颜色,较短的波长颜色呈绿色,长的呈红色。当太阳落山时,它与地面形成的角度使它通过厚重的大气短波层,过滤掉绿光,放走长波,因此颜色就呈现出红色。这种效果由于通过污染,烟雾和火山爆发产生的火山灰得到加剧,因为大气中的粒子过滤了更多的光线。
通过画作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画家在不同时期的同一地点所作的画作及其照片的对比
为了证实他们的发现,研究人员让调色师帕拉尤提思·泰希斯(Panayiotis Tetsis)画了一幅日落作品。而通过与平时的希腊岛屿进行对比,我们可以看到泰希斯的画作中忠实地反应了大气中颗粒含量程度。“沙尘暴的沙尘与火山爆发所产生的灰尘存在着一些细微区别,但是它们的光学厚度却是以相同的方式改变。” 保罗拉贾说道。
凡尔赛大学气候环境科学研究室的弗朗索瓦杜拉克研究员认为,了解在工业革命前的空气质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认识“人类活动对污染的影响”。不过,他说,有些颗粒可能无法通过其它测量方法,比如冰芯分析来确认数量。这里介绍的用以确认火山喷发与灰尘注入平流层的方法是非常原始的,可能不够可靠。
希腊的研究人员看来,过去150年里的绘画作品,清晰地显示空气污染的事态在发展。至少这些污染还有个好处,那就是它们为我们提供了华丽的日落。(实习编译:朱伟彬)